首創環保機器 將膠樽變作3D打印材料

一部小型機器轉廢為寶,將飲品膠樽轉變為3D打印用的膠絲材料,在國際工業設計比賽中奪得了大獎。兩位發明家沒有為這項研究成果申請專利,反而在網上公開所有設計圖和編碼,任人複製機器,原因是要讓更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可以負擔3D打印技術的應用。

美國工業設計師Reiten Cheng和加拿大的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生Swaleh Owais組隊參加比賽,創製出Polyformer機,可以將一個容量500 毫升的PET膠樽轉化為20克的打印用膠絲。機器操作方法簡單,使用者先將膠樽切成膠帶,放入Polyformer,經熱熔拉絲,噴咀便會噴出直徑1.75毫米的膠絲,捲在線軸上,成為備用的3D打印原材料。Polyformer製造出來的膠絲適用於不同牌子和型號的3D打印機。

3D打印機用的膠絲原料並不便宜,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人來說,更是難以負擔的東西。Owais得知,在盧旺達,一卷進口的標準3D打印膠絲要60美元,價格是加拿大的幾倍。這個差異觸發他想到:「發展中國家有很多棄置的膠樽,怎樣可以運用這些沒有人用的資源,造成3D打印用的膠呢?」

兩人用贏得的4萬美元,在盧旺達設立了當地首個3D打印共享設計室,設置了多部Polyformer,供當地學生、設計師和產品工匠使用。Owais說:「成本低廉的3D打印技術,讓當地人可以將意念實踐,製造原型產品,促進盧旺達發展本土設計的商品。」

兩人用奬金在盧旺達設立了共享3D打印工作室,當地人可將收集到的廢棄膠樽製成膠絲,也有設計師打印出自家設計的燈罩原型。
兩人用奬金在盧旺達設立了共享3D打印工作室,當地人可將收集到的廢棄膠樽製成膠絲,也有設計師打印出自家設計的燈罩原型。

Polyformer短片:

L型機身方便用家操作,而且節省空間。
L型機身方便用家操作,而且節省空間。

很多發明家會為自己的作品申請專利,以保障知識產權和免被抄襲。但這兩位年輕發明家卻選擇設立網頁,將Polyformer的設計資料公開,任何人都可以查看所有 CAD設計圖、編碼和組合說明,甚至按指示自行裝組。

父親是木工的Reiten Cheng解釋:「我們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夠接觸到Polyformer。我們造了組件的模板,大家只要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就可以組合成一部機器;不想自己動手的人也可以購買現成的組件。」

Polyformer的網上社群目前有1,500人,有30多部機器投入運作,遍佈盧旺達、阿根廷、西班牙、法國、德國,墨西哥、巴拉圭、加拿大和美國。

James Dyson設計大獎

兩人參加的James Dyson Award,宗旨是「設計可以解決問題的東西」。Polyformer機器贏得這項設計大獎,可謂實至名歸,因為它同時解決了環保和拉近科技鴻溝這兩個問題。

創立這國際比賽的James Dyson爵士,正是家喻戶曉的真空吸塵機和中空無扇葉風扇的發明家。他熱心推廣科技普及,成立了慈善基金會,每年舉辦James Dyson設計大獎,鼓勵和啟發年輕人以產品設計回應社會需要。

親自評審參賽作品的Dyson 爵士讚許Polyformer不單有助減少堆填區的負荷,還為其他發明者創造機會,將意念打印成原型設計品。兩位年輕人齊聲說,視Dyson為偶像,希望像大師一樣,能設計出更多外觀好看又實用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