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哲學系教授Victor Kumar近日發表論文,提倡以減肉主義的生活模式,促使更多人多吃蔬食(圖片來源: roam in color / Unsplash)。
波士頓哲學系教授Victor Kumar近日發表論文,提倡以減肉主義的生活模式,促使更多人多吃蔬食(圖片來源: roam in color / Unsplash)。

美國哲學教授近日撰文,提倡以「減肉主義」推動素食,原因是甚麼?

很多吃肉的人都知道,吃全蔬食(Plant-based food)和原型食物(Wholefood)對身心健康和環境都有好處,但為何他們還是難捨吃牛扒和漢堡包?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系教授分析,素食主張往往將素食者與肉食者置於對立的關係,加上「吃動物有罪」的道德論述惹人反感。反觀近年冒起的「減肉主義」(Reducetarianism)著眼於少吃肉的好處,而非訴諸道德優越感,甚至接受某些植物性食物的生產過程一樣有道德倫理問題,「減肉一族」能夠更有效令植物性飲食成為主流嗎?

「減肉主義」較易為人接受

2021年CBS新聞一項民調發現,36%受訪者近年減少了吃肉,但美國仍然是消耗肉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單在2020年就消耗122億公斤牛肉。根據統計,香港2020年的牛肉淨入口量創新高,人均牛肉入口量達48公斤,約等於171塊牛扒。

專門研究死亡和道德課題的波士頓大學哲學系教授Victor Kumar,最近在美國哲學協會期刊發表論文,分析食肉者對於反對動物性食品的道德理據有甚麼背後的心理機制。Kumar提倡「減肉主義」的生活模式,促使更多人多吃蔬食,以替代肉食。

「減肉一族」與素食者的不同之處,是接受「不純正」。「減肉主義」提倡盡量減少消耗紅肉、家禽、海鮮和蛋奶等動物產品,例如只限晚餐或周末吃肉,持續遞減,終極目標是全素,同時又保留在特殊情況下吃肉的選擇。Kumar指出,素食或純素飲食難以為人接受,是因為選擇素食意味著與食肉者劃清界線。有研究顯示,有人對素食者反感是因為他們不想遭受道德責備。也有人借用茹素半途而廢的案例,去「印證」肉類是人類必需的食物。反觀「減肉主義」令人覺得較易實行,而且不「離群」,吃肉也不用羞於讓人知道自己的飲食取向。

「叫人完全放棄肉食和動物性產品,很可能會引起對方反感和各走極端。不妨建議對方先成為減肉一族,讓他們在道德上有便利的路徑。」Kumar說「減肉主義」著眼於減肉的效益,增加大眾參與的動機,而不是依賴指控肉食者來推動。

史丹福大學在2017年曾進行一個實驗,研究人員邀請在飯堂排隊買食物的人填寫問卷,並告訴部分人美國有少數人減少吃肉,對另一部分人則說減少吃肉是社會趨勢。結果後者購買素食的比率是前者的兩倍。

甚麼是「減肉一族」?

Reducetarian Foundation的網站解釋,「減肉一族」有別於「彈性素食者」(Flexitarians),後者的日常飲食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偶然會吃肉和蛋奶,「減肉一族」則有意識地循序漸進戒掉肉食。該組織創辦人Brian Kateman坦言,「減肉主義」不是甚麼新概念,而是包攬素食者和多菜少肉的人的社會運動。

吃漢堡包和烤雞長大的Kateman,在唸初中時受哲學家啟發,決定減少吃肉,但他偶然吃肉的行徑常常惹來別人質疑。他深感「素食」一詞有非黑即白的涵義,於是創出「Reducetarian」這名詞,更貼切地描述自己的取向。他撰寫的文集《The Reducetarian Solution》,得到Jeffrey Sachs、Noam Chomsky和Richard Dawkins等名人支持。《時代》雜誌今年6月號有一期亦介紹「減肉主義」。不過,也有素食倡導者揶揄,Kateman講動物權益,猶如特朗普講婦權。

調查顯示,近七成人不滿食品工業對待動物的方式,但這不足以令吃肉者轉為茹素。Kumar認為,部分人需要的是同聲同氣的社群,有身邊的人現身說法,指出食素是可行和值得的。很多人誤以為不吃肉和放棄動物性產品是不愉快、不健康和昂貴的。事實上,許多蔬食都很美味,而且蔬食種類繁多。不過,茹素或吃葷都可能有健康問題。奉行素食也可以攝取到充足的營養、蛋白質和熱量。而且食素並不一定昂貴,豆類就是廉價的蛋白質來源。

吃肉和其他動物性的食物,道德上有錯嗎?肉食工業對環境造成的損害是多方面的,包括污染水源和空氣;工業式的畜牧業發展,背後是砍伐森林而破壞生態和生物多樣性;食物運輸和宰殺牲畜(每年700億頭)亦會加劇氣候變化。近年有研究報告指出,溫室氣體排放有超過六分一來自畜牧業。

Kumar指出,市面上大部分動物性食品都來自工廠式的農場,牲畜受虐待,活生生被殘殺,然後製成食品。在道德層面,支持這種工廠式農場跟支持鬥狗和鬥牛無異,都是將人的愉悅建築在動物的悲慘和痛苦之上。豬和牛如同貓狗等寵物,會感受痛苦和快樂。減少耗用動物性產品,關乎道德素養。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就可以結集更大力量,透過消費選擇和倡導,影響工廠式農場的作業方式。

從另一個極端來看,推動植物性飲食也牽涉倫理問題和道德爭議。許多大規模種植的農作物是不能持續發展的。Kumar直言 ,環保人士有理由不吃肉,也理應用道德角度審視植物性食品。一些素食者和全素生活實踐者可能站於道德高地,而忽視了一個事實──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當你為堅守自己的道德原則據理力爭時,不要忘記謙遜和仁慈。

推廣蔬食 需要政策配合

在學者眼中,如何令全蔬食普及?Kumar提出,首要是分享美味的蔬食食譜,營造足以媲美肉食享受的素食煮食文化。其他措施包括停止補貼畜牧業和生產動物產品的農業,提供誘因鼓勵食品公司生產滋味的肉類替代品。有人因為居住地區難以買到價錢大眾化的素食而無法實行茹素,因此我們也需要倡導政策改變,爭取平等機會、伸張動物權益和環境公義。

Kumar以其論文為基礎,與阿拉巴馬大學研究道德及認知的學者Joshua May合著了《A Better Ape: The Evolution of the Moral Mind and How it Made us Human》(更好的猿人:我們是人,是因為道德思維進化 )一書,勾勒人類由遠古猿人年代到現代社會的重要演進,繼而探討人類如何依靠道德、知識和社會結構的演進,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公義和全球不平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