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傳統手造的長棍麵包,將會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圖:Pixabay)。
法國傳統手造的長棍麵包,將會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圖:Pixabay)。

傳統手造的法國長棍麵包,有甚麼特色?為何聯合國會將它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經濟模式轉變,長棍麵包面臨哪些危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最近議決,將法式長棍麵包和手藝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隨即引起法國民眾討論,如何在速食文化和烏俄戰事的衝擊下,保護正在式微的傳統手造麵包行業。

何謂手造麵包,在法國是有法例定義的,要最少80克重和40厘米長,麵團在攝氏4至6度環境下發酵15至20小時。烘培業組織代表解釋,長法包有別於酸種包在於採用的酵母和麵包較輕。市面上的標準長法包長度為30吋,重250克,在1986年前是劃一售價的。

法包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是原籍奧地利維也納的烘焙師August Zang在1839年發明的。他用法國蒸氣爐造出外表香脆,內裏鬆軟的鵝蛋型麵包,即今天我們吃到的硬法包。這種包後來由巴黎一間維也納人經營的麵包店傳入法國。據說Zang把包改為長棍型,是為了方便小販插在販賣車貨架。

法包至1920年代才開始在法國流行,原因是當時法國實施法例,禁止烘焙師在晚上10時至凌晨4時之間工作。這種形狀又長又幼,比較容易搓和焗好的麵包應運而生,很多店舖造這種包作為早餐食品。

根據法國麵包觀察社的資料,在法國每秒有320條長法包賣出,人均每日吃下半條,全年消耗100億條。聯合國文化部主管Audrey Azoulay說,將長法包列為文化遺產不只代表重視這種麵包,還是對手造麵包技藝的肯定,而法包也可以說是法國人的一種日常儀式。

然而,隨著大型超級市場和連鎖食品店興起,用傳統方法烘培的小麵包店正遭受淘汰。法國政府的數據顯示,在過去50年間,法國每年有400多間家庭式經營和傳統的麵包店倒閉。此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麵粉價格上漲,令麵包供應商面對更大的挑戰。

法國政府計劃訂立手造麵包日,鼓勵民眾認識和保護這項文化遺產。法國的全國烘培及糕餅聯合會早於 2017年推出手造麵包師傅登記制度,以防這門手藝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