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生活緣素

日本「整理教主」近藤麻理惠風靡全球,人們都覺得這套「整理魔法」(Konmari Method)十分有效,它的秘密在哪裏?

瑪嘉烈(Margaret Kershner)將家中廚櫃裏所有的杯子放在餐桌上,各式各樣,有普通的玻璃杯、名貴水晶酒杯和運動用的塑膠水杯。瑪嘉烈拿起一個酒杯說:「這個沃特福德(Waterford)酒杯,我不想掉呀!」

在旁的米歇爾(Michele Vig)問:「這個杯子能觸動你嗎?你不覺得它很佔用地方嗎?」

瑪嘉烈看著這些杯子,說:「有點退色,我想還是丟掉好了。這一套,我也不太喜歡,好像從來沒有用過。」然後將放進一個盒子,準備捐到二手物收集站。

米歇爾說:「謝謝它們吧!」

瑪嘉烈住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家中有三個在學的孩子,還有一條狗,家裏的雜物越來越多,終於想到要找人來幫忙整理家居。瑪嘉烈找來專業的整理顧問米歇爾協助她們清理家中的雜物。除了廚房外,瑪嘉烈還清點了一個貯物櫃,丟棄了半個衣櫃的衣物。米歇爾還教她如何摺叠和擺放衣服,一打開抽屜就可以一目了然。

米歇爾原在一間咖啡店任職市場推廣主任,間中替親戚朋友執拾家居。後來讀到了日本「整理教主」的近藤麻理惠(Marie Kondo)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一書,覺得近藤的「整理魔法」對執拾家居很有效,便想到是否可在這方面發展。

米歇爾到芝加哥參加了一個為期三日的整理研討課程,然後成為一位專業的「整理魔法」顧問。

近藤麻理惠在2011年版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不但風靡亞洲,更進軍歐美市場,估計售出達一千萬冊,西方人稱她所提倡的一套方法為「整理魔法」(KonMari Method)。

2016年,近藤麻理惠在美國三藩市的始創公司開辦了這個證書課程。課程一位發言人說:「人們都想採用「整理魔法」去整理自己的居所,但又想有人提供個別的協助,於是便開辦了這個課程。

近藤麻理惠和她的學員。

參與課程的人士來自各行各業,有些是科學家、網頁工程師、牙醫和律師等,也有退休或兒女長大已經成長、希望可以開啟事業第二春的人士。完成課程的參加者可獲得「認證整理顧問」的資格,之上還有六個晉升階梯,那些曾為50位客戶以上提供500小時服務的整理顧問,可以晉升為「認證整理魔法大師」(KonMari Certified Masters)。

「整理魔法」取捨物品其中一個準則,是那些物品能否令你產生「怦然心動」(Spark Joy)的感覺,否則那些東西都是可有可無,棄不足惜。

加州的翠茜亞(Tricia Fidler)曾當過業務主任。她家人曾從軍,總喜歡將東西收拾包裹,多年來積存了不少物件。及後女兒升讀大學,她決定整理家居,於是引用整理魔法幫助她如何將物品甄選、分類及收藏,後來更成為一位整理顧問。

翠茜亞認為最重要是學會聆聽,她說:「我覺得最有意思的一部分是學習專注聆聽(attentive listening)。我學會不要說得太多,讓客戶在撿拾物品的過程中說出那些物品能令他們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當一個「整理魔法」顧問壓力也不少。整理顧問不單是協助客戶整理,更仿似為整個人的過去作一個總結,他們會丟棄一些塵封了很久的東西,例如一些老舊的情信、照片和書籍等。過程中整理顧問會引導客戶跟這些將要被丟棄的東西逐一道別,感謝這些物件曾為物主帶來過的喜悅。

整理顧問表示,客戶對不同的物品都有難捨的感覺。來自費城的阿曼達(Amanda)認為,清理廚房是最困難,很多客戶可能要爬進碗櫃、廚櫃裏,取出那些很久未有使用過的廚具。

來自加拿大的瑪蓮娜(Marina Ramalho)覺得最難是說服人們捨棄書籍。但她認為近藤麻理惠建議的一個方法十分有效。她說:「我先叫客戶揀出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五本書,然後將其他書籍與這五本書比較,就能選出那些書籍是值得保留的。」

對於父母來說,整理孩子們的房間是最難關。一位家長瑪麗莎(Marisa Torrieri Bloom)請了「白金級」整理師凱倫(Karen Socci)來協助她清理。她貯存了五大箱孩子用過舊蠟筆、勞作紙和圖畫等。凱倫逐一拿起這些物品,問她有沒有「怦然心動」的感覺,結果很多東西全都被丟進垃圾袋棄掉。

瑪莉莎說:「孩子的圖畫和嬰兒時穿的連身衣,喚起我很多回憶。處理這些東西的必須要有很果斷的方法,「整理魔法」正提供了很有用的方法。」

翠茜亞說,面對每一位客戶的心情都很複雜,但最大的滿足感是改變了人們對擁有物質的態度。她說:「能透過這個過程讓人們與所擁有的東西建立一種新的關係,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Categories
素知識

茹素者進行長跑運動,有甚麼地方要注意?素食長跑組教路:碳水化合物有助提升耐力,還要記得比賽前戒吃這些素食……

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來,不少人越加注重身體健康,除多吃素食外,亦明白運動的重要性。而跑步是最簡單的運動,只要天氣良好,然後換上運動服及跑鞋便可進行。惟素食者若參與跑步,甚至長跑運動,有甚麼地方要注意?活躍於Facebook的「素食長跑組」,眾成員Ken、詩晴和阿基,以及來自澳門的成員Andy(阿君)現身說法,為各位「跑素」朋友分享秘訣心得。

吃對食物 提升耐力腳骨力

Ken自十多年前開始茹素,他在2013年聯同阿基、詩晴及另一位發起人Ringo成立「素食長跑組」,希望聚集一班愛好素食及跑步的志同道合朋友,彼此交流經驗與心得。Ken自言對飲食要求不高,但十分注重食物營養。「長跑需要良好的耐力及『腳骨力』,這些能量主要來自碳水化合物,例如白飯、豆類、薯仔,茹素者一樣可以吸收到足夠份量!」

鐵質、蛋白質同屬跑手必須攝取的能量,坊間不少人質疑茹素者缺乏這兩種營養,Ken卻不同意,「好像綠色蔬菜、果仁都含有豐富鐵質;豆腐則是我們運動人必吃的食物,全因它的蛋白質成份很高,被喻為素食者的『肉類』!」

賽前戒口 禁吃難消化食物

若進行馬拉松等長跑運動,除了吸收足夠營養,還需要戒口。Andy有一個反面教材和大家分享:「我有一次在比賽前吃粗纖麥包,以為十分健康。但因為粗纖維難消化,結果在跑步期間感到不適,大大影響表現。」此後,Andy在備戰期間必定戒食難消化的食物,「還要禁食刺激性、重口味的素食,多吃天然食材,讓身體容易吸收。」阿基則會在備戰期間戒喝凍飲,出賽前就慣性吃一條香蕉,既容易消化,亦可補充一定能量。

茹素減少積存乳酸 增強長跑耐力

四位素食跑友,跑齡及素齡各有不同,但他們不約而同認為,茹素有助他們跑出更好表現,「成績未必會快許多,但身體機能絕對比茹素前回復得更快。」詩請特別提到當年參加三藩市馬拉松時候,她剛轉吃全素(不吃蛋奶),「比賽路段很多鈄路,但我跑時感覺很輕鬆,比我想像中更輕易完成賽事!」

Andy則因為五年前不幸中風、後來在針炙師建議下,開始透過運動及跑步來復原,幫助紓解身體的張力。期間亦在一位好朋友的游說下而開始茹素。轉素之後,Andy開始留意不同食物的營養成份,更發現素食令身體積存較少乳酸,有助減少肌肉酸痛,對應付長跑這類挑戰耐力的比賽很有幫助。

茹素加適當訓練 可提升短跑爆炸力

Ken認為茹素不但能提升耐力,對短跑所需的爆炸力亦甚有幫助,「只要吸收多些含豐富蛋白質的素食,再配合針對性訓練,素食者一樣能在短跑比賽有好表現,最著名例子當然是美國傳奇田徑好手劉易斯(Carl Lewis),他也是一名素食者。」

素食與運動 必須互相配合 

笑稱自己參加長跑比賽是「跑慢」而非「跑快」的阿基,原來在中學念書時候,在家人影響下已開始茹素,但一直很少運動。後來在擔任教師時參加學校的1,500米比賽,才發現自己跑得十分辛苦,體能完全不能應付,便立下決心多做運動及跑步。「我認為茹素不一定代表健康,要看你吃的食物是否天然有益,還需要運動配合。我認同茹素絕對能增強耐力,因為大部份素食皆容易消化,讓身體儲存更多能量,對跑步尤其有幫助。」

Categories
生活緣素

素善有心人身體力行,走進社區派發衞生物資:素食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抗疫好方法!

網上的素食Faceook群組和專頁多不勝數,不少都主力教大家炮製美味素菜,又或介紹素食餐廳好去處等等。不過,由五位素善有心人Daphne、Eric、Humphrey、Micheal和James創立的「素生活」,卻有點特別。除了有關素食的「食買玩」推介,他們還會「落區」和市民大眾親身交流,推動素食及健康生活。2020年初,香港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影響初期,「素生活」曾多次到訪錦田社區,為有需要的人士送上酒精消毒搓手液、傳授防疫衞生資訊,體現獅子山下的互助精神。

「素生活」創辦人Daphne走入錦田社區,向居民及商戶派發搓手液,帶出健康綠色生活的重要性。圖為Daphne與「榕樹下的婆婆」、經營菜檔的林太合照(圖:佛門網)。
「錦田市井社區平台」的靖恩(右),這段日子與「素生活」的Daphne常常「孖公仔」出現,一同落區探訪錦田各個階層的居民(圖:佛門網)。

與社區組織合作 由「推素」變「抗疫」

「其實疫情未發生之前,我們本想在錦田舉辦一個素食野火宴的!」Daphne笑說,原本他們計劃跟當地非牟利組織「錦田市井社區平台」合作,推出這項別具特色的素食推廣活動。惟新冠肺炎來襲,素食野火宴自然要無限期押後;雙方卻思考這段時間有甚麼可做,決定落區派發搓手液。「我們發現區內有資源短缺的問題,希望透過這次活動,將資源分配給真正有需要的人,做到『自己社區自己救』。」

於是,Daphne便跟同是茹素的「錦田市井社區平台」職員靖恩,多次走訪錦田不同階層人士,還有街市攤檔、社區小店等等。「在街市、餐廳工作的居民,他們常接觸人,更需要做好衞生防疫措施!」

(左圖)Daphne和靖恩探訪錦田的巴基斯坦裔居民,欣喜對方在這段時候也多吃素食,令身體更健康。(右圖)Daphne向林太派發搓手液,林太堅持送上一盒大樹菠蘿,Daphne很欣賞她這份「均真」(圖:素生活 / 佛門網)。

居民驚喜回應:多吃素,有助抗疫!

雖說這次派發搓手液的活動,跟素食沒有直接關係;但當Daphne和靖恩探訪區內巴基斯坦裔居民時,他們竟提到這段非常時期,自己也是吃素食為主!「原來這是來自他們信奉的宗教領袖呼籲,除著信徒減少公開聚會外,還鼓勵他們多吃素,希望透過改變飲食習慣,令身體更健康,以減少受感染的風險!」

走訪不同階層 體現社區互助關懷

在榕樹下賣菜多年的林太,當收到Daphne及靖恩送上的搓手液一刻十分感恩,「原來她找不著渠道購買!」林太多番問搓手液多少錢,「我們幾經解說那是免費派發,希望幫助街坊,但她還是堅持要付錢,旁人不知,還以為我們正在講價呢!」

在錦田經營茶餐廳的葉太,則協助「錦田市井社區平台」收集居民捐出來的口罩,當日到訪期間,Daphne和靖恩也在餐廳內放置一些搓手液,給有需要的居民。葉太表示她會著員工勤洗手及多加清潔,務求令顧客吃得放心。

(左圖)葉太(中)的茶餐廳,跟「錦田市井社區平台」與「素生活」合作,成為這次活動收集口罩及派發搓手液的其中一個地點。(右圖)Daphne及靖恩還到訪錦田街市不同攤檔,與檔主交流抗疫資訊(圖:佛門網)。

成立緣起 盼令素食更「入屋」、凝聚更多力量

回看這次探訪活動,Daphne希望能凝聚社區內不同階層人士,團結一致,發放更多正能量,感染身邊更多的人。這方面,其實跟他們當初成立「素生活」推廣素食的理念十分相似。因信佛而茹素十多年的Daphne,一直希望推素,惟自覺一個人的力量並不足夠。直至遇上其餘四位「素生活」創辦人,大家同樣認為素食可以很豐富及多元化,亦可以更「入屋」,決定成立「素生活」Facebook群組,希望凝聚更多志同道合的「素友」,集眾人之力推廣素食。

Daphne難忘當年第一次活動、前往台灣參觀素食展的開心回憶(圖:素生活)。

積極參與舉辦活動 將素食融入生活中

群組成立後,首項活動是五位創辦人一同前往台灣參觀素食展。「我們當時入住背囊客旅館,每日參觀完素食展後,便帶一大堆素食回旅館,跟世界各地的背囊客分享!」由此亦奠定了「素生活」的獨特性,並非為了在網上發帖「呃Like」,卻致力將素食融入生活中。「分享素食,只是我們要做的第一步;過程中如何帶出素食那種簡單、純樸的生活模式,才是我們最想做到的事。」

在「泰國潑水節」活動上,「素生活」設計及售賣多款泰國素食,甚受歡迎(圖:素生活)。

從過去「素生活」舉辦的活動中,絕對可以體現到這份堅持。他們曾跟香港一間老牌上海菜館,合作設計素食餐單;亦曾參與大型商場舉辦的「泰國潑水節」,售賣多款自家製的特色泰國素食,「不少人大讚我們的食物,更問我們有否開設素食餐廳呢!」

「素生活」也不時辦素食聚會,歡迎群組會員參加,最難忘是一次來到獅子山下郊野公園辦素食BBQ(燒烤)大會,「一大早起床,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前往超市買東西,有的負責清洗食材。那次活動,也有部分非素食的會員參與,他們驚訝原來BBQ也可『走肉』,而且十分美味!」

獅子山下素食BBQ活動,成功令參與的非茹素朋友對素食改觀(圖:素生活)。

推素心得:切勿強加於人

談到如何向非素食者推廣素食,Daphne認為最重要是千萬別將自己一套強加於人。「跟朋友吃飯,我絕不會叫他們刻意遷就我;就算前往葷食餐廳用膳,我也可吃到素食。」同時要身體力行,時常保持健康、開心的形象,這樣才有說服力,感染身邊朋友。「到後來,朋友們也會主動建議一起吃素,那一刻我十分感動。所以我更要帶他們到有質素的素食餐廳,這樣才能漸漸改變他們對素食的印象!」

「素生活」不時舉辦素食聚會,既可跟「素友」見面、交流素食心得;同時以實際行動支持本地素食餐廳(圖:素生活)。

抗疫時期 身體力行支持素食餐廳 

其後,「素生活」眾人決定開設Facebook專頁,希望走多一步,做多一點。好像在抗疫時期,餐飲業正面臨極大困難,Daphne他們也會四出惠顧不同素食餐廳或提供素食的餐廳,透過實際行動以示支持,並在專頁發帖介紹餐廳美食,「我們還會特別提及店主如何保持清潔䘙生,部分餐廳亦已將自助餐轉為放題形式,同時兼售外賣⋯⋯盡量提供更多有用的素食資訊,讓更多人知道。」

病疫,是大自然和動物眾生的回應

說到這次疫情,Daphne認為很值得我們反思。「當年沙士,病源來自動物;今次新冠肺炎也是。我常常認為,我們人類所作所為,大自然和動物是看在眼裏,牠(它)們不懂說話,便以這種方式來回應。」Daphne跟「素生活」眾人希望大眾能在今次疫情中,反思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些甚麼。多吃素食,也許正是拯救大自然、拯救動物,同時拯救我們的好方法。「我們的力量很小,但一直以心為心推廣素食,好像燃點起一支爉燭,就有機會令光明承傳下去。」

Categories
生活緣素

全港首間Raw Food素食餐廳完結歷史任務,創辦人周兆祥分享這些年來得著:營商也是修行,感恩團隊成就自己!

提起綠色達人周兆祥博士,相信大家會想到他從一而終的綠色生活態度;若是素食朋友,當會知道周博士向來推崇「食生純素」(raw food,又稱生機飲食,即不經攝氏41度以上高溫處理、不添加任何人工及動物成分的純素食物),他當年更為此為此開設「綠野林」生活素餐廳,成為全港首間raw food食肆,同時設有健康食材店,並定期舉辦不同活動及課程,希望讓更多香港人認識及體驗「食生」的好處。

周兆祥博士創辦「綠野林」,多年來致力推廣「食生純素」(raw food)。雖然這種飲食方式尚未廣為人接受,周博士相信今天他們撒下的種子,未來會開花結果。「也許十年八年後,在一般超市也可輕鬆買到有機raw food食材呢!」(圖:佛門網)

只可惜,2020年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綠野林」已在同年年中完結她的歷史任務,惟餐廳結業後,會改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推廣raw food。談到這個決定,周博士坦言確有不捨之情。「餐廳的壁畫,都是我一筆一筆畫下來的!」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是學習如何「斷捨離」。

回想當初開設「綠野林」,周博士希望能慢慢改變香港人的飲食習慣,由葷食到素食再到「食生」,惟這並非一朝一夕做得到。不過周博士會樂觀地想,「我在三十多年前開始茹素,那時候推廣素食,就好像今天推廣『食生』一樣困難。」惟餐廳開業以來,不少客人俱透過「食生」幫助治癒各種身體疾病,甚至改善身心靈情緒問題。「看見他們的轉變,就是我和團隊最大滿足感!」周博士深信,再過多三、四十年後,待多些科學及研究引證,大眾會便明白到『食生』的好處。

餐廳的「食生純素」餐單,部分也模仿熟食菜式,希望吸引更多人嘗試、體驗「食生」的好處(圖:周兆祥 / 「綠野林」生活素餐廳Facebook)。

食生純素菜式:可塑性大、營養更豐富

昔日「綠野林」的raw food餐單極具創意,包括像真度十足的raw food壽司、意粉及薄餅,連芝士蛋糕也有!「raw food菜式,也能做到這樣子,讓一早習慣『食生』的人士,也可帶同家人朋友前來品嘗!」

其中一款仿吉列豬扒意粉,那塊素扒是用上新鮮未煮的腰果、合桃、亞麻籽及淮山一起打製而成,口感有點像炸芋頭,香味十足。意粉則是用翠玉瓜刨成麵條形狀,比起真正意粉,卡路里自然低得多。加上所有raw food皆不經高溫處理,能保留食材中大部分營養及酵素,自然對身體更健康。

raw food版仿吉列豬扒意粉(右圖),還採用泰式香料製作醬汁,吃進口酸酸甜甜,十分醒神。另一道raw food版素壽司卷(左圖),是以椰菜花打成飯粒形狀,再配以各種蔬果。外層的紫菜,同樣未經高溫處理。

「素食教煮」客串參與:raw food能量更大,須專注製作

曾在這裏擔任兼職廚師的「素食教煮」Ken Kwong,也藉著邊做邊學,親身體驗raw food的好處。他尤其欣賞「食生純素」版的芝士蛋糕,「不告訴你,你真會以為它跟一般芝士蛋糕無分別!」製作這款甜品,先以蕎麥及杏仁打製成餅底,面層的「芝士餡」就以腰果及椰子油,再配搭不同口味攪拌好,然後放進雪櫃冷藏,吃進口同樣香滑美味。

Ken表示,自從多吃了raw food後,感覺十分舒服,「吃完後全不覺膩滯,因為食物很快便消化,有助加快身體復原能力!」學習製作raw food,他尤其感受到食物當中的能量傳送。「你必須保持正面的態度,時刻保持專注、靜心,才能做出美味的raw food!」

「食生純素」版芝士蛋糕(右圖)有朱古力、抹茶、芒果等口味選擇。色彩繽紛的raw food薄餅(左)就以南瓜籽、葵花籽、翠玉瓜及亞麻籽攪拌後風乾,成為薄餅底。薄餅面層按時令加入不同蔬果,輔以腰果和酵母打成的raw food芝士醬,蘊含豐富維他命B12,素食者尤其適合享用。

營商與修行:靜心有助決策,欣慰團隊成長

說到專注、靜心,周博士不約而同表示這是他經營「綠野林」必要保持的心態,也令他把營商跟修行連結起來。「很多時候,當心境靜下來,往往便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從一開始以為商業社會就是刀光劍影、爾虞我詐;到後來周博士漸漸發現,原來也可以採用慈悲、符合道德的方式做生意。「這些年來,我發現自己的團隊,才是我的最大資產,也是我最大得著。」

多年來用心培訓員工,看著他們一個個成長及自我提升,周博士認為這方面的得著,比起單純推廣「食生」更大。「每一位員工,每一位顧客,同樣幫助我不斷修行,這是我經營『綠野林』的最大意義!」

(左圖)周博士邀請「素食教煮」Ken Kwong擔任兼職廚師,Ken亦因此感受到raw food的能量傳送。(右圖)周博士感恩「綠野林」團隊的支持,彼此一起努力轉型至新方向,繼續推廣「食生」(圖:「綠野林」生活素餐廳Facebook)。

轉型新方向:順應順流,線上線下並行

周博士透露,「綠野林」會轉型,餐廳部分雖結業,但仍會繼續售賣有機純素食材,以及舉辦活動及課程,未來更會加強「線上」銷售,希望能進一步開拓市場,接觸更多人群。「這次轉型,也是團隊的年輕員工建議,他們比我看得更長遠,亦更了解新時代需要。」

回看這次疫情,不少人已習慣上網購物及學習,「綠野林」未來會循此形式轉型,線上線下並行,譬如將raw food私房菜食材送往客人家中,以及舉辦更多網上課程及導師班等等。「固然,經營餐廳有其象徵意義,亦較能凝聚志同道合人士;但以今天的社會及經濟環境,實難以運作下去,我們亦毋須過份執著必定要有一間實體餐廳,才能推廣『食生』。」

「綠野林」轉型後,將推行「Raw@Home」計劃,將raw food食材以私房菜形式送至府上。周博士同時會舉辦網上課程,讓海外的朋友也能參與(圖:綠野林Facebook)。

素食與食生,才是地球未來出路

新冠疫情發展至今,在全球仍未有退下來跡象。周博士認為,新冠病毒來襲,無疑是地球向我們發出的警號。「經此一役,我相信大家也意識到,若要地球持續發展,綠色生活才是未來出路,而素食和『食生』,正是綠色生活中重要一環。」這也是周博士及他的團隊多年來的堅持,希望更多人加入素食及「食生」行列,一同達致「綠色覺醒」。

周博士深信,素食與「食生」是地球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出路,他和團隊會繼續推廣raw food,希望更多人接受這種健康飲食方式(圖:周兆祥 / 綠野林Facebook)。

周兆祥博士簡介:

「綠野林」創辦人、資深環保先鋒、資深身心靈導師、身心靈平台主席、綠田園主席、香港食生會主席、鄉獅自然學校校董、前大學翻譯教授;四十多年來積極推廣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出版了二百多種書籍和光碟,現在每天透過網上節目和網下活動介紹飲食、健康、修行等智慧。

周博士自1985年開始茹素(蛋奶素),回港後在1995年創立香港素食學會,大力推動本地素食運動。其後陸續接觸「食生」理念,曾往美國、南非等地訪問全食生的先行者,並不斷增加食生的比例,終在2011年決定完全食生,並於2013年創立全港首間raw food餐廳「綠野林」,以及2014年創立香港食生會,身體力行推動raw food飲食方式。

Categories
生活緣素

茹素.學佛.傳承者──傅家俊的桌球修行人生

傅家俊暢談他的桌球、學佛及茹素的心得(圖:佛門網)。

傅家俊(Marco),相信是每位地道香港人也認識的名字。二十多年前,才十多歲的Marco勇奪「全港桌球公開賽」冠軍,一鳴驚人;後來更接連在「世界青年桌球錦標賽」及「世界業餘桌球錦標賽」封王,成為桌球界的「神奇小子」。

今天,這位「小子」已長大,更成為兩名女兒的父親。多年來,看著Marco全神貫注打球的神情,和二十年前的他別無二致。多年來在「波枱」上展現的專注、冷靜特質,Marco藉著這次訪問向我們透露箇中秘訣,背後就靠著茹素及學佛來支持。

茹素令我體力更好、思考更清晰!

Marco的父親是桌球發燒友,令他自小已愛上「篤波」;信佛的母親則令他對佛法產生興趣,並愛上素食:「因為媽媽食長齋,我們在家吃飯時也是茹素,我特別愛吃鮮腐竹!」如外出用餐就會吃肉,但Marco坦言不是肉食愛好者;直至2003年,他正式戒肉:「吃素後,身體亦出現變化,改善了以往胃酸倒流的問題,體力比以前更好,亦精神得多;連帶影響我的心理狀態,助我比賽時不會容易疲累,頭腦思考更清晰,打球更專注、集中,判斷力自然更好。」

Marco坦言,現時的肉類很多已打激素,對身體根本沒有益處:「很多桌球手及運動員已轉吃素,就是為了令身體更健康。」運動員對體能、營養的要求比一般人高,茹素如何保持均衡營養?Marco的心得是不要偏吃:「不同顏色的蔬菜也要吃,以對應身體不同器官的特性(即五行飲食)。一般人茹素則要注意補充維他命B12,我平時會額外喝一些以芝麻、杏仁、大豆類製成的飲品,已是很好的營養補充。」

身為職業桌球手,Marco經常要前往不同國家比賽,他發現外國雖然沒有太多素食餐廳,惟一般食肆也提供素菜餐單,「搵食」不算太困難:「相比之下,香港的傳統素菜館多用人造素肉,色素較多,煮法亦較油膩;我還是喜歡在家用膳。有時人在外國,也會親自下廚,弄一些簡單素菜,如沙律、意粉等。」Marco強調,只要選用天然、新鮮的食材入饌,已能炮製出健康、美味的素菜。

Marco表示很多人誤解吃素會令人乏力;相反他茹素後,反而覺得自己的體力更好(圖:佛門網)。

佛法助我專注打好當下每一球!

除了茹素,Marco在媽媽影響下,從小接觸佛教:「小時候,媽咪已常常帶我參訪不同佛寺,當時對沙田萬佛寺最有印象,那裏有很多佛像,很有趣!」年紀大些後,母親開始介紹他看佛書,以及不同大德的開示:「內容當然是由淺入深。我發現佛法是一門高深智慧,並非迷信宗教。」

Marco認為佛法的要求很高,但如做得到,絕對可幫助我們處理人生不同事情,包括桌球。「桌球是一項很特別的運動,當你一犯錯就得坐下來,換由對手上場,然後看著他在桌球枱上表演,很容易令台下的你胡思亂想,產生負面、不安的情緒。」Marco回想以往打得好的比賽,通常能做到一些學佛的要求,例如活在當下:「打桌球其實很簡單,只要按照當下一念,打好面前這一球,便會有好表現。正所謂『心如工畫師』,你的心想著些甚麼,就會畫些甚麼出來。打好這一球,下一球便輕鬆;反之亦然。這也是佛法所說的因果。」

訓練的時候,Marco會透過靜坐來幫助平靜心境,培養專注:「靜坐對我來說特別有用,讓我比賽後很快回復精神、減少心中雜念,效果很好。說起來我應該要多做些呢!」

Marco從學佛受到啟發,令他比賽時表現專注,努力打好當下每一球(圖:傅家俊微博)。

向女兒傳承茹素護生理念

Marco的太太Shirley也信佛茹素,當年他們結婚時,便以素宴招待賓客:「結婚是喜事,沒理由要犧牲其他生命來為你們祝賀。當然身邊的親友並非全部信佛,但如果以環保、護生的角度去看,相信他們也會明白我和太太的用意。」

Marco和太太結婚後,家中多了兩位可愛女兒「包包」和「米米」,他們一家四口也茹素。不過「包包」年紀還小,Marco會從環保、尊重生命方面向她解釋茹素的原因:「囡囡很喜歡小動物,她很容易便理解到,我們亦做好榜樣,教導她不要浪費食物。」平時,Marco和太太也會帶女兒參觀寺廟,就如當年傅媽媽待他一樣;透過這些身教傳承,希望女兒明白健康茹素的好處:「當然,待她們長大後,就由她們自己決定是否繼續吃素。」

Marco同樣希望香港的桌球界有傳承,他以往不時在香港體育學院為學員分享,亦會抽空出席本地的學界比賽,為新一代打氣。如日後退休,Marco打算轉任教練,培訓新人,為香港桌球發展出一分力。「桌球運動員的生涯比其他運動長,現階段未有想過退休,還是打好當下每一場球賽吧。」

Marco希望女兒明白素食不但對身體有益,亦代表尊重及愛護生命。(圖:傅家俊Facebook)
Categories
帶飯有著「素」 素視頻

帶飯有著「素」:素盤龍茄子便當

Veggie 365與名廚林惠蘭(Tammy)合作推出素食節目《帶飯有著「素」》,由Tammy親身設計各款美味有營的素食便當,讓各位在家輕鬆跟著做,帶飯上班吃,吃得更健康!

今集,Tammy為大家示範一道「素盤龍茄子便當」,以茄子代替白鱔,炮製成更健康但不失美味的素食版盤龍鱔。Tammy教大家如何將茄子切成盤龍鱔的外型,同時有助入味。她還用上這些配料同煮,令整道菜變得更色彩繽紛!一同Click入片段看看Tammy的詳細示範和解說!

(鳴謝:金木影舞廚樂坊 JimixSTORE借出場地拍攝)

素盤龍茄子便當

白飯 1碗、茄子 1-2條、三色椒粒 各1湯匙
蒜頭 2粒、薑 2片、洋葱 1粒、生粉 20克
糖 1茶匙、老抽 半茶匙、花雕酒 1茶匙
素蠔油 1茶匙、豆瓣醬 適量、菇粉 適量

做法:

  1. 三色椒、洋葱、蒜頭及薑切粒,備用。
  2. 先將茄子一面直切成紋,但注意不要切斷;然後反轉另一面以斜刀切紋,同樣不要切斷,切成素盤龍鱔外型,同時有助煮茄子時更易入味。切好後灑上生粉,備用。
  3. 熱鍋下油,待燒熱油後,轉小一點的火,然後加入茄子,將兩面煎香,期間按需要再加適量的油。待茄子煎至軟身後,先上碟備用。
  4. 熱鍋下油,先爆香洋葱、蒜頭及薑粒,加花雕酒和豆瓣醬調味,然後再加三色椒粒同炒,期間可加適量的水,並加菇粉、素蠔油、糖和老抽調味。然後加入先前煮好的茄子,轉最小的火並加鍋蓋焗約1至2分鐘,即告完成。加白飯製成「素盤龍茄子便當」。
Categories
素食譜

玉米姬松茸湯

玉米姬松茸湯

食譜設計︰善慈法師
材料:

玉米 (粟米) 500g、姬松茸 50克、白雲豆 100克
花雲豆 50克、腰果 100克、元肉 20克、果皮 1片

調味料:

海鹽 1茶匙

做法:

1. 姬松茸泡水30分鐘,白雲豆、花雲豆泡水3小時,撈起備用。水倒掉。
2. 玉米切段,再切4塊,以便容易出味。
3. 大湯煲放20碗水,水滾放全部材料,大火煲15分鐘,轉中火煲1小時,再轉細火30分鐘,熄火調味即可食用。

本食譜由國際佛教觀音寺提供,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