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生活緣素

食養生活(7): 誰喜歡吃甜? 尤其是什麼時候? 愛甜影響脾胃?- 岸本太太×黃肇朗主持

愛吃甜與存在感和自我價值有關?

脾胃弱的人反應較遲緩?

健康天然甜v精製糖的甜

天然甜品: 南瓜、蕃薯、米飯、菜根

本節目由 #岸本太太 主持

觀看「食養生活」影片,請按:

#食養生活活好身心靈全心製作

活好身心靈」是一個推廣健康生活的非牟利網上平台。請訂閱和分享。

Categories
生活緣素

養生廊第七集: 舒胸仰體式及兩手攀足固腎腰

今次導師倪秉郎介紹的是舒胸仰體式及兩手攀足固腎腰兩式

這兩式都是有助強腰固腎的功法,在前俯後仰的動作中,配合呼吸和意念,達致保健養生的效果。

舒胸仰體式是養生專家張廣德教授所創「引體令柔十三式」的其中一式。大家跟隨導師的示範練習後,腰椎和附近的肌肉都會得到強化。

雙手攀足固腎腰是「八段錦」其中一式。練習此式有助𣈱通膀胱經,強化腰腎功能。

導師建議大家兩式同時練習,配以捧氣、行氣等意念,產生協同作用,加強功效。

「 #活好身心靈 」是一個推廣健康生活的非牟利網上平台。請訂閱和分享。

觀看養生廊所有影片請按:

養生廊系列活好身心靈誠意製作

Categories
素知識

進食素肉,會否是「齋口不齋心」?在道德上是否有錯?佛教觀點怎樣看這情況?

近年來,吃素變成了生活時尚。從早期的大豆仿製素肉,到現時的未來肉,既豐富了素食的菜式與口感,也增加了素食者的選擇。不過,食用素肉卻招惹了一些人的非議,其中包括素食者與非素食者。批評食用素肉的素食者表示,從素肉中嚐到肉食的滋味,不能算是真正的食素。於是,他們對這種飲食方式嗤之以鼻。

有些素食者甚至認為,食用素肉是「齋口不齋心」[1]的行為。這種論調與某些非素食者的批評是一致的。不同於這類素食者的是,非素食者往住以這種觀點,來作為自己不吃素的理由[2]。「齋口不齋心」是一種道德判斷,本文嘗試引用衍陽法師(1958-2015)的觀點[3],來探討吃素肉是否不道德。

食素肉等於虛假?

為了營造食物的香味,有些素食者會在料理中增加素肉;為了招徠顧客,許多素食餐廳,亦會用素肉或「葷菜名來命名菜式」,譬如說秘製泰式烤肉、糖醋芋頭魚等。從飲食的角度來看,素肉能令素食者在進食時多了一項選擇,既能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又可以保護動物的生命。這原本是件好事,卻為何遭受批評呢?到底批評者的心裏是怎樣想的?

簡單來說,批評者認為,食用素肉就是一種虛假的行為。最典型的反對理由是,我們既然選擇吃素,心裏就不應還存有吃肉的欲望。素肉雖不涉及屠宰牲畜,但素肉的食用者心裏多少還想著吃肉,甚至試圖從素肉中尋找食肉的快感,是一種心口不一的虛偽行為。換句話說,素食者不單要嘴巴不吃肉,還要心裏不存有吃肉的欲望;而食用素肉——動物肉類的替代品,是想吃肉的表現,是「齋口不齋心」的行為。

以「虛偽」來作理由,去反對素食者食用素肉合理嗎?

我們應該包容虛假?

相信有些人會認為,以「虛假」來形容素食者食用素肉的行為,是無稽之談的。當然,有些人會覺得,雖然這是種虛假的行為,但是無傷大雅的,也不關乎道德判斷。所以我們應該給予包容。假如這類型的虛假我們要去寬容,那麼我們是否也要以相同的態度,包容其他類型的虛假?

素肉,是一種沒有肉類成分的肉。如果把這命題抽象化來看,那麼它就變成是:「X,是沒有X的X。」事實上,這種「沒有X的X」現象[4],已充斥於整個社會。譬如說有廠商出產沒有酒精的酒,沒有咖啡因的咖啡,沒有雞蛋的蛋糕;又如,有娛樂公司推出沒有明星味的明星,⋯⋯甚至可能引申到這樣的問題:如果這些虛假,我們都要包容,那麼面對沒有人性的人,我們又應不應該包容呢?

我們不需要的,別人就不能夠擁有?

對於這個問題,佛教的看法相對比較簡單。佛法主張素食,是「不殺生」的實踐;而在製造素肉的過程中,是不涉及殺生的。就這層面來看,吃素肉與佛教教義並不抵觸。

多年前,《佛門網》製作了網上廣播節目「家家有本常念的經」。在節目中,衍陽法師指出:有些人選擇吃素,並不需要過渡時期,一旦決定吃素就可以吃很清淡。有些人卻不行,從葷食到素食,需要借助一些代用品來作精神的慰藉。

緣起的世間,每個人的際遇、因緣都不同,大家的需求也就不同,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以為,「由於自己不需要,其他人就不能夠擁有。」修行也是有次第的,我們慶幸自己不需要過渡時期之餘,也要隨喜別人能夠開始吃素,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要求別人。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要求別人要做個清心寡慾的聖人,大概多數人的反應就是卻步。但是,如果可以從最低限度的好人開始做起,很多人是願意嘗試的。同理,吃素也是這樣,就算目前是齋口不齋心,也好過心口都不齋,因為口若不齋,便涉及殺生(有興趣這議題的讀者可參考〈世界上有沒有一種肉是不涉及殺生的?論消失了的三淨肉〉)。修學佛法著重長養慈悲心,所以我們不但隨喜任何形式的素食者,也應隨喜生產商的研發,因為他們一來沒有去宰殺牲畜,二來這些素食製品,也吸引了一批人願意嘗試素食。

假如全世界的人,都能夠以素肉去代替肉食,那麼因宰殺而引起的怨氣、刀兵劫、瘟疫將會減少。這樣的世界不是很美好嗎?如果我們從這角度去想,那麼吃素肉的好處是多於它的壞處的,更談不上是道德上錯誤。


[1] 「齋口不齋心」這句子有幾重意思,譬如說它有時指稱「佛口蛇心」的黑心人,本文僅局限於「食用素肉的素食者」,以及「用葷菜名來命名素菜」的情況。

[2] 這類非素食者通常將「齋口不齋心」解讀成「佛口蛇心」,繼而合理化吃肉的行為。

[3] 請收聽《家家有本常念的經》第68集,節目由衍陽法師與傳燈法師主持。

[4] 「沒有X的X」,是哲學家齊澤克提出的。

Categories
生活緣素

英國進行了一個關於行善的大型研究。關於善行,人們發現了甚麼? 還有些甚麼是我們不知道的?

人們每天在媒體上,總是聽到壞消息,令人覺得世界並不太平,但這也可能正是我們最需要對人行善的時候。

2021年8月31日至10月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第四台和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心理學學院(School of Psychology)院長羅賓∙賓納吉(Robin Banerjee) 教授領導的團隊,進行了一項名為「善舉測試」(The Kindness Test)的網上意見調查。

填寫問卷需時約30分鐘,共有來自144個國的6萬多人參與,成為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項有關善舉的研究。結果發現,有三分之二參與研究的人表示,在一日內曾經接受他人的善意舉動;此外,他們也同意,曾接受、給予以至察覺他人的善意,更能獲得幸福感和滿足感。

薩塞克斯大學心理學訪問教授歌迪亞∙哈蒙德(Claudia Hammond)說: 「人的天性很大程度上是仁慈的,正因如此,人們可以與他人相處和建立關係。」她又說: 「行善是能達到雙贏,我們接受了他人的善意,也會對人行善。」

那麼我們身邊是否經常遇到善舉?四分之三參與調查的人表示,他們經常或幾乎一直得到來自家人或好友的善意行為。被問及最近一次有人對他們有善舉是在什麼時候,16%的人說就在一小時之內;43%的人說在過去一天內。參與者大多數所做的善行毫不特別,最普遍是在當別人有需要時提供協助,其次是幫助朋友、為人開門、幫陌生人拾起他們掉下東西,以及向那些境況不如自己的人表達關懷。

這項研究顯示,性格對一個人行善與否有很大的影響。研究性格特質量表,發現那些善良的人,在性格外向性、合群以及開放度的評分較高。開放度,是指人們較願意接受新體驗,也是較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人。他們也願意與陌生人交談,接受他人善意舉動的機會也越高,也較容易感受到別人的善意。

另一方面,平均而言女性行善的情況會比男性略多。心理學家哈蒙德認為,可能因為女性覺得關懷和安慰他人,是一種獨有的特質。

研究又發現,那些相信善心是重要價值觀的人,較那些認為權力和成就更重要的人多行善。此外,有宗教信仰的人較多行善。當然,這不能排除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可能只是前者覺得他們應該說自己善良,這樣看起來比較好。

富有的人會較常行善嗎?可惜,人們賺多少錢與是否願意對他人友善沒有任何關聯。研究其中一條問題是:倘受訪者得到了850英鎊(1,123美元)的意外之財,他們會捐出多少錢?結果發現,受訪者平均會捐贈252英鎊。其中收入較少會捐贈較少的金額,但有趣的是,收入最高的人也捐得最少。

參與研究的人們認為,就他們的一生而言,新冠肺炎疫情令他們行善的程度能保持不變(39%)或者有所下降(36%)。但是,疫情嚴重期間的經歷似乎對人產生不同效果,其中三分之二的人表示,這一前所未有的階段讓人們變得更友善。也許是因為它如此艱難,人們願意花更多時間相互關懷,並留意到那些可以帶來改變的小小善意。

當問到什麼可能阻礙人們行善時,最首要的原因,是人們擔心自己的善意可能會被人誤會。哈蒙德解釋說: 「向別人表達善意,有可能會被拒絕,因此表達善意需有相當自信心,也因此較外向的人會較多行善。」

一些受訪者表示,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讓自己成為所希望的那樣友善。一半的人說,他們不行善的部分原因,來自社交媒體大家的評價和討論。

最後,經常得到别人善意舉動的人幸福感更高,這一點可能並不奇怪。但研究還發現,那些施予更多善意、或者注意到别人善行的人平均而言也享有更大幸福感。這也與過往很多研究的結果相符:也就是,為善最樂。

Categories
《素食教煮》抗疫素菜系列 素視頻

《素食教煮》抗疫素菜系列:黑松露純素炒滑蛋

《素食教煮》推出全新抗疫素菜系列,主持鄺梓罡(Ken Kwong)為大家精心設計一系列抗疫素菜,營養與美味兼備,有助大家增強免疫力、提升腸道健康,而且簡單易做,食材亦不複雜,大家不妨在家跟著做,一同努力抗疫!

今集,Ken為大家示範一道「黑松露純素炒滑蛋」,特別加入薑黃粉和黑松露,有抗發炎及抗衰老的功效,有助我們增強免疫力,很適合這段時候進食。究竟Ken用上哪幾種純素食材變身成「滑蛋」?製作過程又有甚麼秘訣心得?一同看看Ken的詳細解說示範!

(鳴謝:「好素純素餐廳」)

黑松露純素炒滑蛋

材料:

鮮豆包 200克、硬豆腐 250克、無糖豆漿 200克
黃薑粉 少許、黑松露醬 2茶匙、黑松露油 2茶匙
海鹽 半茶匙、原蔗糖 1茶匙、香菇粉 1茶匙

做法:

  1. 將鮮豆包及硬豆腐切碎粒,然後加進器皿內,再加入黃薑粉、海鹽、原蔗糖和香菇粉,然後將所有食材搓勻,令食材顏色帶偏黃即可。
  2. 熱鍋下油,因今次是炒滑蛋,油的份量要稍多一點。加入步驟1已搓勻的食材,以中小火慢炒,並分段加入無糖豆漿。記緊要不停「推」食材,以免焦燶。
  3. 待煮至硬豆腐和腐竹融為一體,同時豆漿的水份已差不多收乾,即可關火加黑松露醬及黑松露油拌勻,即告完成上碟,可按個人喜好加不同配菜如沙律菜、麵包等,趁熱享用。

小貼士:

  1. 若買不到解豆包,可用鮮腐竹代替。
  2. 若想味道更似蛋,可加印度黑鹽調味。各位可看回之前Ken在「純素蛋炒飯」一集的講解示範。
  3. 各位亦可按個人喜好,加入蘑菇、素火腿粒或素蝦等同炒。
Categories
素食譜

醋漬红菜頭

醋漬红菜頭

食譜設計︰善慈法師

材料:

紅菜頭 200克、意大利醋 約2茶匙

調味料:

鹽 少許、橄欖油 1茶匙

做法:

1. 紅菜頭去皮切半,用調味料拌勻。
2. 焗爐預熱至攝氏170至180度,放紅菜頭焗軟,需時約50分鐘。
3. 紅菜頭焗後切成約1.5厘米方塊,用平底鍋下少許油炒香。最後倒意大利醋調味熄火。視個人口味而決定意大利醋的份量。
4. 放冰箱一晚後即可取出食用。

本食譜由國際佛教觀音寺提供,特此鳴謝。
Categories
生活緣素

食養生活(6): 怎樣吃出好心情? 吃走緊張? 透過飲食認識自己 – 岸本太太×黃肇朗主持

面對新環境可能產生焦慮

不愛嘈吵的人,在喧鬧中會感到緊張

有時可能害怕被指沉默、不說話、沒禮貌

煮飯也療瘉

專注切菜,但無須執著切得完美

本節目由 #岸本太太 主持

觀看「食養生活」影片,請按:

#食養生活活好身心靈全心製作

活好身心靈」是一個推廣健康生活的非牟利網上平台。請訂閱和分享。

Categories
素知識

英國越來越多學童茹素,原因是甚麼?學校能夠提供足夠的素食選擇嗎?

素食品牌Linda McCartney Foods之前調查了英國1,500名兒童的飲食習慣,發現8至16歲的兒童中有10%為素食者,44%正減少食用肉類和奶製品。

這些孩童為何選擇素食?研究指,有44%人希望保護環境和動物,31%人希望保護地球,29%的人為了健康而茹素,而19%的人單純為了想茹素而茹素。

雖然有許多學生不吃肉,但學校未能配合他們的膳食習慣。研究指,逾34%學童常常沒有東西可吃,不得不購買不健康的零食;23%人說自己在學校常常感到肚餓,因為餐牌上沒有素食可供選擇。多達77%人曾因沒有素食可吃而被迫吃肉。逾八成素食孩童的家長都同意,學校沒有足夠的素食供學生選擇

鑑於英國的素食者越來越多,純素協會(The Vegan Society)指,政府應立法規定所有學校和醫院的餐單上都須設有素食餐單。雖然還未正式立法,但正有越來越多學校提供素食,因為ProVeg UK組織正推動「School Plates計劃」,鼓勵學校提供素食。目前至少已有110間小學響應。

Categories
生活緣素

養生廊第六集: 天地環功及蟾游功

今次導師倪秉郎介紹的是天地環功及蟾游功。

練習天環功時,畫圓轉腰,以腰帶身,身帶手 。
地環功也是以轉圈為主要動作。

兩種功法轉圈的大小,過程中都可以有所變化,請觀眾從影片中學習和領會 。

練習天地環功 ,能按摩內臟 ,對胸椎及腰椎有正面調節作用。 亦有人說練功者能藉此吸收天陽地陰。

本節的另一功法蟾游功,動作類似游泳的蛙式和蝶式。

練習時通過收縮肩膊 、腳踭離地等動作,幫助我們柔軟肢體和纖腰。 不少練習這套功法的人 ,更相信它有助調理任督二脈 ,改善神經衰弱和失眠 。

「 #活好身心靈 」是一個推廣健康生活的非牟利網上平台。請訂閱和分享。

觀看養生廊所有影片請按:

養生廊系列活好身心靈誠意製作

Categories
生活緣素

英國這位女士在一年內,每天幫助一位素不認識的人,日行一善,結果如何?

在電話亭放上幾粒糖果、送一雙襪子給一位無家者、在咖啡室留一張鼓勵字句的字條⋯⋯

這些都是一位英國女士在一整年366日內所做善行。

2011年8月,倫敦北部托特納姆(Tottenham),一位非裔男子馬克·達根(Mark Duggan)被指控攜帶槍械,遭警察開槍射殺,引發數十年來最嚴重的騷亂,接著蔓延到鄰近地區。

當時,住在倫敦的作家兼劇場工作者伯納黛特·羅素(Bernadette Russell)正身處蘇格蘭愛丁堡參與愛丁堡國際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她說: 「我在一間咖啡室吃早餐,看到電視上轉播一架雙層巴士在焚燒,有人縱火、搶掠和到處破壞。當時的朋友都勸我在愛丁堡多留一會,待事件平息。」

伯納黛特照原定計劃返回倫敦,看見平日的國王十字(King’s Cross)路一片冷清。

幾日後,伯纳黛特到郵局,排在前面的一位青年,有帽衞衣蓋在頭上,跟電視畫面那些騷動份子無異。他對郵局職員說帶不夠錢買郵票。

伯納黛特憶述: 「我主動為他付郵資,當時我想這也是小事,也沒什麼大不了。這位年輕連聲道謝。想不到這件小事,令他如此感激。」

伯納黛特促發起一個念頭,她由這天開始,連續一年每天為一位陌生人做一件好事,也許,世界就會變得美好。一年後,她覺得完全改變了。

伯納黛特形容,這一年的實踐,令她覺得暖心,也令她滿有啟發。雖然有時很勞累,例如她會幫一位女士背負重物,跑了4英哩的路程。但這樣卻令她每天都有所謂很「high」(高漲)的感覺,像有一股暖流直達心裡。

伯納黛特上載她每日的經歷到社交媒體上。她說: 「我想仁慈是人生存的部分目標,現時世界比任何時候更需要善行。」

過往的研究顯示,仁慈是出於真覺;人們越思考,就越不會心善。薩克斯大學(Sussex Centre for Research of Kindness)羅賓·班納吉(Robin Banerjee)說: 「善行最吊詭之處是,當你想到某種行為會對人有益處,反過來會對自己帶來一些正面的後果。」

他解釋說: 「當人們做出某種善行,就會激活腦部的犒賞路徑(reward pathway),產生相應的幸福感。」此外,善行會觸發腦部的神經傳遞素(neurosmitter,一種神經細胞的化學物質,用來在細胞間及向肌肉組織傳遞信號),產生一種歡愉的感覺。

2012年開始,伯納黛特在英國地演說,分享如何為她帶來改變;她有份創辦的白兔藝術公司(White Rabbit),也製作戲劇向大眾宣揚善意及關懷心。2017年,伯納黛特整理了一年的經歷,寫成《善意之書》(Little Book of Kindness),分享如何每天做一件善良的小事。2018年起,她又與皇家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合作,製成有關仁慈的表演。

伯納黛特說,她最大的得著是:小至對人說聲早、給人一個微笑,都足以令世界改變。她解釋: 「就像沙灘上的無數的小沙粒,倘我們都能表現這種人性的美善,就可以令世界更美好。」

她建議,所有學校、機構和公共機構,都應該有一項「仁慈宣言」。人們應常問:「這樣做是否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