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 July 2022
位於觀塘的樓上素食餐廳「Sujata Café」,將素食與閱讀二合為一,讓喜愛「找素」及體驗「書卷味」的朋友,在這裏同時滿足到味覺上和心靈上的需要。
為繁忙香港人 提供悠閒素食閱讀空間
甫走進Sujata Café,會發現在昏黃燈光佈置下,放滿各種特色復古擺設,還有一個個書櫃、書架,放滿不同書籍。原來餐廳是藏傳佛教出版社「創古文化」在五年前創立,目的是希望在香港推動素食及閱讀風氣。餐廳的簡介這樣寫道:「創古仁波切(創古文化創辦人)從小就很喜歡讀書。他曾說,他的知識、著述,是能留給世人唯一的禮物。」
「Sujata Café就是將素食和閱讀結合一起。茹素有助身體健康;閱讀能令我們心靈健康。」創古文化總監堪布羅卓丹傑在台灣越洋接受訪問時,分享當初開設Sujata Café的緣起。創古文化發行人堪布達華亦表示:「香港人生活實在太繁忙了,我希望客人來到這裏,可以停下來輕鬆一下,吃吃素菜、喝喝咖啡、看看書。就算客人用餐時間很匆忙,吃完後就要趕回去上班,但仍希望在這段短短的時間內,能令大家盡情放鬆。」
為此,餐廳設計以簡約舒適為主,座位之間的空間很大。顧客可自行挑選書架上的書藉閱讀。若讀不完,更可借回家繼續看下去(當然要告知店內職員),讀完後歸還便行。
素食不含五辛 集多國菜風格
「精神食糧」以外,餐廳的「素食食糧」自然也是主角。原來這裏一開始只賣咖啡和輕食,後來來的人多了,便製作更多素食菜式,滿足不同人的口味。款式亦由起初以西式為主,到今天集合中、西、日等不同地方的風格,讓素食者以至非素食者有更多選擇。如果覺得花多眼亂選擇不來,大可點選由廚師「發板」的兩款「隨緣」餐單,主要是按季節時令而製作的素菜,好像到訪當天提供的鮮茄素丸米線,便以新鮮番茄煮成濃湯底,吃進口分覺鮮味。
Sujata Café的素食不含五辛,部分菜式含雞蛋及奶類製品,若是純素者,可選擇走蛋奶,或點這裏其中一道招牌菜「卡邦尼意粉」,以純素芝士及忌廉製成卡邦尼醬汁,適合所有素食者,以至非素食的朋友品嘗。部分菜式亦用上印度、尼泊爾的食物為靈感,再加以調校改良。例如「印度咖哩雜菜」,便將惹味的咖哩餡料放在大法包內,賣相十分吸引,成為打卡之選。可見素食也要追上潮流,才能吸引食客繼續光顧,令更多人加入素食之列。
素食也是修行 默默布施助社群
推廣素食,就是當初創古文化開設Sujata Café的目的。堪布羅卓丹傑分享,我們每天都要吃東西,如果能透過茹素帶出環保護生的善念,對修行也有幫助。「就算不是素食者,若能在固定的日子如每星期或每天一次茹素,即代表你的一分善念,讓心靈得到力量。
餐廳的義工也分享多年來在這裏工作的體會得著,她認為Sujata Café好比一個修行道場,見盡各種不同客人,助她放下以往不少情緒和執著。「感恩師父的慈悲,讓我了解到行住坐臥皆是修行;茹素以至營運素食餐廳,當然也是。」餐廳自開業以來,一直跟多間社福機構合作派飯布施,部分更是來自不同宗教背景,而主要受惠對象為單親家庭及獨居長者。上月底,他們便前往深水埗白田邨派發180個素食飯盒,為邨內有需要的人士送暖。
說到Sujata Café的店名由來,其實也跟布施有關。熟悉佛教歷史的朋友當會知道,當日悉達多太子苦行期間不支暈倒,幸獲一名牧羊女Sujata送上乳糜,讓他吃後恢復氣力。最後太子停止苦行,坐於菩提樹下,終於覺悟成佛。餐廳以Sujata命名,繼承了她的布施善念,同時透過推廣素食和閱讀,讓我們累積更多福德及智慧資糧。
Sujata Café
地址:觀塘成業街11-13號華成工商中心9樓907號舖
時間:11:30 – 16:00
電話:2760 8003
台灣醫生提醒:素食者有機會缺乏6大營養!但只要選擇合適蔬食,一樣吃得「有營」!
近年越來越多人對素食有興趣,惟以往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例如吃素不夠飽肚、可能不夠營養等等,仍有不少人會這樣子想。台灣盧泰潤醫生近日在《今健康》撰文,表示茹素的朋友因不再從肉食吸收營養,或有機會會缺少以下6種營養成份;不過盧醫生表示只要進食相關的素食食材,問題不大:
維他命B12:相信很多人有聽過素食者較易缺乏維他命B12,全因B12主要來自動物。盧醫生表示,若是蛋奶素的朋友,可透過吃蛋和乳製品來補充B12,全素者就可進食補充營養品。他同時建議素食者每年進行抽血檢查,看看身體的B12含量是否達標。
蛋白質:肉類一般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素食者雖然戒吃肉類,但仍可從不少素食中補充。蛋奶素者最簡單,同樣可透過蛋和乳製品來補充蛋白質。純素的朋友也不要擔心,豆類、全榖類和核果類食物,全都含有豐富蛋白質,其中黃豆製品如豆漿、豆腐等,因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更是素友們重要的蛋白質補充來源。
鐵質:鐵質共有血基質鐵和非血基質鐵兩大類別,前者多出現在肉類;後者則可在豆類、全穀類和核果類的素食找到。但由於非血基質鐵不易為人體吸收,加上植物性食物中的植酸和多酚,均會干擾我們吸收鐵質,因此盧醫生建議可跟含維他命C的素食食材如甜椒、椰菜花、番茄、奇異果一起進食,這樣有助促進鐵質吸收。
鋅:盧醫生表示,鋅和鐵質一樣,多數可於豆類、全穀類和核果類食材內找到,但同樣會受到植酸干擾而令我們不易吸收。他建議可用一些方法來促進鋅的吸收,例如可將豆類泡水,或將豆類及核果類食材催芽或發酵。
鈣質:對素食者來說,鈣質跟鐵質和鋅同樣受到植物中的植酸和草酸干擾。盧醫生建議可透過同時進食維他命D食物如木耳、冬菇、蛋來促進鈣吸收。至於含豐富鈣質的素食,就包括羽衣甘藍、白菜、豆漿、豆腐、奇亞籽等等。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盧醫生表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可分為Omega-3和Omega-6;一般素食食材含有的植物性油脂,其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會較低,有可能導致素食者吸收比列失衡。他建議可多吃奇亞籽、亞麻籽、核桃這些素食,同時亦可轉用亞麻籽油來煮食,或進食微藻油營養品,以平衡Omega-3和Omega-6的吸收比例。
熱浪來襲 加裝冷氣機反增碳排放 低碳解決方案不靠高科技 一棵大樹 降溫效果等同五部冷氣機
熱浪横掃北美洲和歐洲,攝氏40度的高溫令不少歐洲人驚覺他們的家居空調設施,原來無法應付酷熱天氣。安裝冷氣機以求涼快感覺,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對策,但專家明言若家家戶戶安裝冷氣機,會增加碳排放,加劇氣候變化引致極端天氣的禍患,究竟有甚麼解決方案,不會增加環境負荷而又可以有效降溫?
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2018年報告指出,全球的空調系統銷量在1990年至2016年間增加了三倍,預計在2050年前會再增加三倍。最大的增幅將在中國和印度。
根據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策略部的2021年報告,在英國不足5%的家庭裝有冷氣機,與美國或香港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冷氣機的情況大相逕庭。而且英國的電力供應網已承受很大負荷,若一下子大量家庭加裝冷氣機,恐怕會令電網爆煲而發生大停電。面對酷熱天氣,除了安裝冷氣機以外,有甚麼替代解決方案? 科技公司和專家學者有以下一些提案:
1.生物碳建材:柏林的科技公司EcoLocked 研發出以生物碳為主的石屎混合物。該公司的CEO Mario Vaupel說:熱浪勢將來得更頻密,該公司製造的石屎混合物可以吸收碳,藉以減少碳排放到大氣。而碳本身可增加石屎的密度,將傳熱率降低三四成,用這種建材蓋建的房屋可減少耗用燃料,再將這些燃料去產生暖氣和冷氣,以節省能源。
2.熱泵:熱泵是近年受青睞的低碳兼低成本空調方案。該技術早就存在,它是一種熱傳遞裝置,其操作原理是從低溫的熱源提取熱量,將熱能傳到較高溫的地方。換言之,熱泵可以使低溫熱源的溫度越來越低,更涼快; 而同時令較高溫地方變暖高。但礙於安裝方面的要求比較多,故此一直未能普及。
在加拿大愛德蒙頓(Edmonton) 一個有五十年歷史的民房區,居民在去年的熱浪侵襲期間使用熱泵降溫,比使用空調系統降溫減省300%至400%的能源消耗量。
歐洲氣候科技基金VC World Fund的投資經理Mark Windeknecht說,歐洲的傳統空調技工都習慣了使用燒煤的暖氣,當局有必要加推熱泵的安裝及維修培訓計劃和為家庭提供安裝的誘因。
3.被動式家居設計(passive home design) : 建築物和建築工程耗用的能源佔整體消耗的36%。早在七十年代能源危機期間,就有科學家提出被動式建築設計,以抵禦高溫,例如採用反光的屋頂,遮陽的窗戶和改善通風系統等都有助減少依賴冷氣機。
荷蘭的Energiesprong 是專注氣候適應家居改裝工程的初創企業,已為荷蘭五千七百多幢公共房屋引進度身訂造的預製散熱組件和屋頂,並在屋頂裝置太陽能光伏板和熱泵,以取締陳舊的空調設施和避免室內過熱。
被動式設計的目標不單是降低室內的溫度,還要將建築物及其周邊的表面溫度減低。街道和行人道全日陽光曝曬下會儲熱,熱力在晚間會以輻射形式重返環境之中,令通風系統和冷氣效用減低。
美國加州大學社會學家兼社會-空間氣候協作中心總監高安指出,種植更多樹木以取代瀝青路,有助將氣溫減低一至兩成。在日本,東京引進了噴有散熱塗層的行人道以助降溫。
4. 增加城市綠化面積: 樹蔭可以將周邊溫度降低11至25攝氏度,也可將雨水帶入泥土和保留水份。當氣溫上升,植物的葉和泥土儲存的水會蒸發而帶走熱。一株大樹每日可儲存138公升的水,其降溫效用相當於五部標準冷氣機開啟20小時。
可惜城市發展令樹木被砍,研究顯示熱浪造成的死亡個案主要集中在樹蔭較少的地區。有專家指出,雖然政府有規定每砍掉一棵五十歲以上大樹,就必須種植兩株樹苗,但這政策仍然是得不償失。據美國林業服務部的數據,美國市區每年失去七百平方公哩的樹木。
應變及預防熱浪 刻不容緩
研究極端天氣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塞特切(Ben Zaitchik)說,熱浪是無聲的殺手,人們對熱浪的關注和防範意識,遠不及颶風和山火洪水等災害。截至七月中,北美洲今年在熱浪中有1,400人喪命,因天氣太熱而不適需要到急症室求醫的人數比平日激增100倍。
有研究報告指出,若溫室氣體維持現有水平,熱浪出現的次數將比以往數十年多七倍,各國政府須加強人們的抗逆力和復元能力,以及推動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意大利在1990年至2016年間因實施酷熱天氣政策及措施,令獨居及貧困長者在熱浪中的死亡率大幅減少300%。
Veggie 365與素食教煮Ken Kwong合作全新節目《素食教煮會客室》,Ken每集會邀請不同嘉賓亮相,彼此分享生活上種種趣事、對素食以至對人生的看法;Ken更會為嘉賓們度身設計美味素菜,一同品嘗。希望這個節目能為大家提供更多素食正能量!
第一集,Ken邀請相識多年的茹素形象顧問導師藍婷小姐前來會客室,為她炮製一道「泰式咕嚕素雞丁」。藍婷小姐也愛煮素食,亦有在網上拍片分享「素煮意」,但她自謙是「家用版」,不同於Ken的「專業版」,為此特別請教Ken如何製作素雞丁,煮得更加美味出色。2人也會分享大家相識經過、煮素食的心得,以及對環保的看法!
藍婷小姐稍後也會為Veggie 365製出素食節目《素心Cook》,分享更多「素煮意」,大家密切留意!
(鳴謝:好素純素餐廳、綠色生活教育基金)
*本影片內置字幕,在播放框右下方按「CC」圖示即可。
泰式咕嚕素雞丁
材料:
檸檬素雞丁 250克(1包)、黃甜椒 1個
馬蹄 5粒、木耳 約15朵、車厘茄 約8粒
九層塔 1扎、咖哩腰果 適量
泰式酸甜醬汁材料:
純素茄汁 50克、蘋果醋 2湯匙、原蔗糖 50克
青檸汁 適量、海鹽 少許
做法:
- 木耳先用熱水焯一焯,然後隔水切細塊,備用。
- 馬蹄洗淨後去皮切半、車厘茄切半、黃色椒切塊,備用。
- 熱鍋下油,先加入黃色椒、木耳及馬蹄炒一會,然後加入檸檬素雞丁同炒。
4, 待食材炒香後,加入適量的水,然後加入茄汁、蘋果醋和糖在鍋內拌勻,調製成泰式酸甜醬汁,可再略加少許鹽調味。 - 最後待試味後若覺酸甜度適合,加入車厘茄、九層塔及青檸汁略炒拌勻,以及加入生粉水「埋茨」,即告完成。上碟後灑上咖哩腰果,趁熱享用。
素食冷知識,盡在這裏:全球首間素食博物館位於芝加哥,目的為推廣健康茹素生活
位於美國芝加哥的素食推廣機構「國家素食者博物館(National Vegetarian Museum)」,之前更名為「純素博物館(The Vegan Museum)」,以更加準確地反映機構的宗旨──為了保護環保和動物,推廣健康茹素生活。
博物館特地更改名稱,是對英國純素協會(The Vegan Society)的創辦人Donald Watson表達敬意和感謝。
純素博物館由Kay Stepkin於2016年創立,2017年首次對外開放,是世上首間素食博物館。數年來舉辦的活動包括煮食教學、講座、讀書和巡迴展覽等,向參觀者分享素食的好處,例如善待動物、有益健康和保護地球環境。博物館亦展出素食雜誌《素食時代》(The Vegetarian Times )1974年的創刊號,當中收錄了許多由雜誌創辦人Paul Obis撰寫的文章。
Kay Stepkin創辦博物館的緣起,原來是一段有趣的故事。她曾經在芝加哥開辦了一間素食餐廳,並標榜這是「芝加哥的首間現代素食餐廳」,怎知原來事實並非如此,早在1893年,當地已有人開辦素食餐廳。她更發現,原來芝加哥有十分豐富的素食文化歷史。於是,Kay Stepkin決定開辦「純素博物館」,與大眾分享美國素食文化的發展史。
在博物館的網站上,設有互動式故事地圖(interactive story map),以生動的方式解說美國近200年間的素食發展史。博物館亦分享許多有關素食的冷知識,例如古希臘哲學家、畢氏定理的發現者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原來也是素食者,更規定跟隨他學習的人也要像他一樣吃素。
讓鸚鵡飛!這位女士「訓練」牠們,在天空中再次自由翱翔……
在英國峰區國家公園(Peak District National Park)的上空,一隻五彩斑斕的金剛鸚鵡(macaws),獨自翱翔藍天。
而這頭鸚鵡名莫特利(Motley),牠的主人克蘿伊∙布朗(Chloe Brown),正在山下等候。克蘿伊不時帶著莫特利到各不同景區放飛,讓心愛的鳥兒在空中飛翔。聰明的莫特利與克蘿伊之間有了相當的默契,大家都不會走失。
峰區國家公園位處曼徹斯特(Manchester)和謝菲爾德(Sheffield)之間,距離曼徹斯特約30公里。那裡佔地1,425平方公里,是英國第一個國家公園,也是當中面積最大的,於1951年開幕。
克蘿伊住在諾丁漢郡(Nottinghamshire)的科克比因阿什費爾德(Kirkby-in Ashfield),正修讀動物園生物系(Zoo Biology),同時在英國皇家德比郡聾童學校(Royal School for the Deaf Derby)擔任兼職教師。她多年來飼養過鳳頭鸚鵡(cockatoos)和巴塔哥尼亞錐尾鸚鵡(Patagonian Conure)。過去幾年,她經常將莫特利的相片上載到社交網站,希望人們關注到珍奇動物受虐待的問題,也希望敎育人們尊重生命。
除了貓狗以外,鸚鵡也是大受歡迎的寵物。人們喜歡牠們色彩艷麗,更會學舌。然而,人們為防鸚鵡亂飛,會用腳環將牠們拴在固定在站架上;或是外出時用鐵鍊牽着,甚至將牠們的羽翼剪短。近年,也有人發明胸背帶(parrot harness)將鸚鵡的翅膀束住,以免牠們飛走。
兩年多前,克蘿伊收養了一隻21週大的鸚鵡莫特利,當時莫特利個子還很少,克蘿伊可以放將牠在手掌上餵食。今年6月,莫特利剛度過3歲生日。
克蘿伊收養了莫特利後,一直想研究如何把鳥放飛,她認為在戶外放飛鳥兒,使鳥兒安全返回主人所在地,能促進鳥兒體質和精神健康。經過反覆的辛苦訓練,聰明的莫特利與克蘿伊之間有了相當的默契,克蘿伊帶著莫特利在各種不同景區成功放飛。
克蘿伊說:「我從2020年3月開始訓練莫特利,在戶外把它放飛後,再訓練把它叫回,一直訓練到它自由飛翔時可以完全隨叫隨回。」
克蘿伊現時飼養了6隻鸚鵡,將家裡一個房間改成寵物室。她希望全部鸚鵡都可以訓練在外自由飛,不用將牠們困住。
克蘿伊說:「人們常誤將雀鳥當作其他寵物來飼養,因此雀鳥頭一年,平均會轉換主人兩、三次。我不喜歡人們問我的鳥兒懂不懂說話,其實牠們不只懂的。」她說:「鸚鵡很聰明,智商相等於一個5歲大的兒童。在野外,牠們每日可以飛行27公里,但人們往往將鸚鵡困在籠裡,亦不給適當的飼料。結果產生行為和荷爾蒙分泌的問題。」
全世界約有300多種鸚鵡,牠們不但擁有色彩亮麗的羽毛,也有不俗的智商,行為複雜,多才多藝。然而鸚鵡卻不是容易飼養的寵物,鳥類為了適應飛行,身體結構都相對脆弱,心理上還容易出現各種問題,例如有大型鸚鵡缺乏社交,會啄下自己羽毛。
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oy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簡稱RSPCA)表示,照顧鸚鵡需要非常專業的照顧。該會建議人們若放飛雀鳥,要在大型的鳥舍,因為放飛到野外會有走失的風險。
Veggie 365聯同地中海飲食營廚Marco Lo與素食營男藝人敖嘉年,一起合作全新節目《營男當耕》,帶大家前往香港不同農莊,親身體驗當農夫的滋味。二人更會就地取材,即席採用農莊最新鮮的食材,製作色香味俱全的地中海素菜!
今集,Marco與嘉年兩位「營男」來到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的食品創新中心,跟這裏的新派「農夫」團隊方麗影博士、文嘉敏博士、簡永輝先生及方娉淙小姐一起製作植物肉!配方由中心親自研發,百份百Made In Hong Kong,更採用3種「回收」食材為主要材料,甚有環保意義,究竟是甚麼?Marco與嘉年更將即場製成的植物肉,煮出2道高纖低卡又有營的地中海素菜,一同看看他們如何在實驗室「當耕」!
(鳴謝: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食品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