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1日是世界純素食日(World Vegan Day)。據統計估算,一個人如果一天不吃肉,可以減少2.4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若所有台灣人一天不吃肉,可以減碳56,510公噸。
「世界純素食日」是由英國純素協會(The Vegan Society)會長兼主席路易斯(Louise Wallis)在1994年創立,倡議「建立一個人類不為食物而剝削動物的世界」。而「Vegan」一字,是根據早期協會成員喬治(George Allan)和他的妻子費伊(Fay)建議而命名。
純素協會認為,「純素」不只是飲食上的選擇,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盡可能不為了食衣住行各方面的需求,而對動物造成傷害。
素食主義 在公元前已有記錄
公元前500年,希臘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已提倡仁慈相待所有物種,並遵循蛋奶素(vegetarian)。
在《大方廣華嚴十惡品經》中,佛陀則說:「食肉者斷大慈種,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而在佛教傳入中國時,起初並沒有規定僧人不許食肉。但後人為了培養慈悲精神而倡導吃素。到了南朝,梁武帝出(502-549)出於慈悲心,制定〈斷酒肉文〉,提倡僧伽全面茹素,並鼓勵在家信眾學習,自此,佛教與素食的關係便越來越密切。
出於宗教、健康等原因,素食的文化通過種種形式延續至今,甚至推廣至民間,逐漸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實踐的一環。
二十世紀上半葉,人類意識到,飲食習慣與地球上的物種息息相關。現代人選擇素食,除了宗教信仰、個人健康考量之外,也會考慮動物權益、保護生態環境等重大議題。
自英國純素協會於1944年創立後,素食主義(veganism)的定義和協會的目標不斷改善,近年已演化為:「終止人類以動物為食物、商品、勞動、狩獵、活體解剖的對象,以及任何剝削動物生命的行為」。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素食人口越來越多。到了2020年,減少食用動物製品的「彈性素食人口」已佔全球人口42%。越來越多素食餐廳因勢而開,素食者的選擇也越來越多,為這一飲食潮流大開方便之門。
從佛教角度來說,茹素能夠養成慈悲精神。《觀無量壽經》云:「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佛經又云:「當行大慈心,奉持不殺戒,必成菩提道。」因此,素食除有助我們保持健康、減少病痛,同時是佛弟子行善積德的福報。